246二四六天天彩

新闻中心

武汉:补短板工程初见成效 排水防涝能力显著提升
246二四六天天彩
来源:原创文章 作者: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:2019-07-18 00:00:00 浏览人次:2951
 

近年来,武汉市市政基础设施补短板工作进步明显,在遭遇621日特大暴雨的情况下,做到了有大雨无大灾,有局部积水无“城市看海”,确保了城市的安全运转。中央电视台《新闻1+1》节目做了专题报道,对武汉市暴雨应对和海绵城市试点工作给予充分理解和肯定,对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进行了宣传和阐释。

武汉市地处长江、汉江交汇处,是典型的南方丰水型城市,年均降雨量1257毫米,但降雨时间分布不均,主要集中在6月至8月,具有雨汛同期、外洪内涝的特点。而且武汉地理位置特殊,汛期地势低于长江、汉江水位,雨水无法直排外江,必须通过泵站抽排。

201962019时至6219时,武汉市普降暴雨到大暴雨,累计雨量城区171、蔡甸区193、黄陂区162、新洲区104、江夏区84、经济技术开发区87毫米。最大小时降雨量82.1毫米,超过201676日最大小时降雨量(78.8毫米),达到30年一遇水平。621日,全市约41处道路出现渍水(其中较为严重的渍水20处),3小时内消退了90%6小时内基本全部消退。对比2016年,中心城区162处道路出现渍水,主次干道渍水在24小时内消退90%,有了显著改善。2016年,南湖片区持续渍水近1个月,此次降雨期间,南湖片区基本无渍水产生。

30年内,武汉市城市渍水形成内涝较为典型的年份为1991年、1995年、1996年、1998年、2011年及2016年,尤其以1998年和2016年最为突出,表现为城市“看海”。近年来,国家高度重视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工作,加大了资金投入,武汉市借此东风,加大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,城市渍水逐渐从片状分布、线状分布变为点状分布,城市渍水面积和消退时间也在不断下降。 “十二五”初,武汉市中心城区渍水外排能力为720余立方米/秒。2013年起,不断加大排水基础设施建设投入,2016年达到980立方米/秒。2016年以来,又先后投资300余亿元进行排水防涝补短板项目建设。先后建成了江南泵站、后湖泵站四期、四新泵站、港西泵站二期、黄浦路泵站、北堤泵站、川江池泵站、北湖泵站、北湖闸泵站、什湖西泵站等一大批末端防涝泵站,新、改、扩建了巡司河二通道、夹套河箱涵、雅安街排水通道、南湖连通渠、红钢一街排水工程、琴断口小河、连通港等一批主干排水通道,主、次管网长度新增约300公里。截至目前,中心城区再新增抽排能力890余立方米/秒,总抽排能力达到1870余立方米/秒,在2016年基础上接近翻了一番。

与此同时,武汉市加大海绵城市建设投入,自2015年列入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城市以来,对青山和汉阳四新片区38.5平方公里区域实施了海绵化改造,,实施城市道路、公建小区、公园绿化、城市管渠、城市水系、技术支撑6大工程。通过2年多的努力,探索制定了一系列的海绵城市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,新建了一批海绵设施,从源头管控、过程控制、末端治理多方面发力,2018年全面完成青山、四新试点区海绵化建设任务。青山示范区范围内的老渍水点治理前逢中到大雨必涝,而经过治理后,此次大暴雨示范区范围内无明显渍水,海绵城市建设成效得到显著体现。2019年,武汉市更是将海绵城市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,充分体现了全面开启海绵城市建设的信心和决心。

下一步,将以海绵城市和基础设施补短板为抓手,继续完善城市功能,提高城市排水防涝能力,逐步根治“城市看海”问题。

分享到: